初一心理健康课第一节——认识自我
课程背景与目标
在当今社会,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。他们不仅需要面对学业压力、人际关系挑战,还要开始逐渐适应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。因此,在这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。通过本节课程,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特点,并学会表达自己,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学习奠定基础。
课程内容与结构
# 一、课程导入(5分钟)
- 情境导入:播放一段有关自我认知的小视频或短片,激发学生兴趣。
- 互动环节:老师提问:“你认为什么是‘自我’?”,引导学生分享个人见解。
# 二、认识自我——情感与情绪管理(20分钟)
1. 情感与情绪的定义:
- 情感是相对持久和稳定的,如“快乐”、“悲伤”等。
- 情绪则通常较为短暂且受到情境影响,如“惊喜”、“害怕”。
2. 识别自己的情绪类型:
.webp)
-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描述的形式,让学生尝试分辨不同的情绪体验。
.webp)
3. 情感与情绪的表达方式:
- 讨论各种表达情绪的方法:直接说出感受、绘画或者写作等。
- 强调健康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。
# 三、自我探索——了解自己的优势(15分钟)
.webp)
- 个人优点清单:鼓励学生写下自己认为的优点或特长,可以是学业上的、运动方面的或是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内容。
- 同桌分享:每位同学将自己的优点与同桌交流,并听取对方的观点。
- 老师总结表扬: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能力,要积极发现并培养自己的优势。
# 四、情绪调节技巧(15分钟)
.webp)
- 呼吸放松法:教授简单的深呼吸练习方法,帮助学生在遇到压力时快速平静下来。
.webp)
- 正念冥想:介绍正念的基本概念,并尝试进行几分钟的简单练习。
# 五、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(10分钟)
- 总结回顾:带领学生重温本节课的重点内容,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。
- 家庭作业:
- 每位同学写一篇关于自己独特之处的小短文或日记,并在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。
.webp)
教学方法与策略
.webp)
1. 互动式教学:通过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形式,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。
2. 多媒体辅助:利用视频资料增强课堂效果,使抽象概念更加直观易懂。
3. 情感教育结合: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,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。
评估与反馈
.webp)
- 通过课后作业、课堂互动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。
- 鼓励家长参与进来,共同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成长需要,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。
本节课旨在引导初一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观,掌握基本的情感管理技巧,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通过上述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,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、接纳自我,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。





.webp)
.webp)
.webp)
.webp)
.webp)
.webp)